「世界之島」裝置藝術作品,讓你看見海洋溫度的變化 金啟平 x 吳冠穎完美呈現數據的魅力

Yahsin Huang
6 min readMay 9, 2015

--

文:黃雅信 供圖:木天寮互動設計

原文首刊於科技生活雜誌【科技櫥窗】數位藝術展演廳No. 163,2014年10月發行。

木天寮互動設計團隊的二位創辦人金啟平和吳冠穎,以「世界之島」裝置藝術作品,賦予海洋變化的溫度數據新意義。今年暑假於台灣國立美術館竹林廳亮麗展出,成功展現環境數據視覺化的生命力。

一個場域是一個世界的縮影,木天寮互動設計團隊將流動的資訊收納,使其流轉進入空間,在引力影響下自我循環、增生、吸收、淘汰,空間由無而滿,資訊是場域中的養分,視覺化的循環流量動態促使資訊集結、演化,在尋求形式的過程,生命由此而生,資訊繁衍生命之地,是為「世界之島」。

五大洲虛擬影像 五隻機械觸手 虛實互動展演精彩

利用竹林廳360度的環形投影螢幕,企圖在這獨特的封閉場域之中,用影像及實體機械裝置來建造一座島嶼,這座島嶼的組成包含五大洲(虛擬影像)、五隻機械觸手(實體裝置),以及放置於島嶼中心的空飄球裝置(實體裝置)。

這座島嶼的自然界定律則由現實生活中實際的地球海洋溫度變化的資訊,來驅動影像與實體裝置的動態變化。所以在創作過程中,木天寮互動設計團隊完全無法預期最後呈現出來的影像結果會是什麼。當他們把島嶼的素材建造完成,最後剩下的就是把海洋溫度變化資訊帶入,讓島嶼的素材跟隨資訊與規則去運作,完成五分鐘的展演呈現。

「世界之島」擷取世界資訊彙整於視覺影像當中,在環形空間─島的中央,擺放機動裝置,操控資訊影像構成的數字背後,存在著會互相影響、排斥或同化的連環效應,如同氣候與海洋溫度間的變化擁有看不見的線將其連結,互相連動。

利用熟悉的技術來創作 在創作中解決技術問題 藝術與技術實則相輔相成

木天寮互動設計團隊專注於影像方面的創作,對於機械結構的部分也有相當的掌握,因此企圖一次完整呈現出最令人驚艷的數位藝術裝置作品。作品名稱「世界之島」,用的概念就是想要把海洋溫度的數據視覺化,以反應海洋溫度的改變,然後會產生一些小水母在螢幕裡面游動,在產生的過程中影響到他們放在竹林廳裡所設計一些水母的機械觸手。這些觸手比較像是幕後黑手的感覺,其實影像是根據資訊產生,看起來卻像是透過觸手的操控而產生。

木天寮互動設計團隊認為,數位藝術裡的藝術與技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在這次展覽中的影像創作部分,就是用熟悉的技術來完成要創作的藝術;而在機械動力的部分,則企圖在技術方面做出某些創作上的突破,以水母為例,如何讓觸手舉起來會面臨很多的困難,所以每一版的水母都在試圖解決這些問題。這一次也是默默地在玩一些新的嘗試,可能是延續先前「水母殖民計畫」的概念,希望未來可以繼續針對海洋的想像做延伸。

創作至今,木天寮未來的發展面對眾多可能性,將持續專注於機械裝置、影像、互動聲光等結合科技與藝術的互動設計創作。木天寮團隊表示,他們對未來的發展方向沒有設限,希望在機會來臨時緊緊抓住,堅持把事情做到最好。發展方向考慮往時下熱門的自造者潮流,迎接自造者世代(Maker),讓互動回歸生活輔助設計;另一方面也打算繼續經由藝術創作編織世界中無法呈現 的真實與幻想,未來發展充滿了未知,搞不好哪一 天就開始到處去流浪也說不定!

1個月,720個小時,43200分鐘,2592000秒鐘,這是「世界之島」擁有的時間,每分每秒的數值變化,引發影像細微的改變,沒有片刻相同,在一個有限的生命裡活化的場域正浮游著。(圖由木天寮提供)

關於木天寮互動設計
「木天寮互動設計有限公司」成立於 2011 年,前身為「木天寮互動雜工作宅」,為藝術創作團隊。 “木天寮” 名稱取自於貓草,貓草為貓咪的興奮劑,就如同互動創作對團隊成員的影響力一樣,讓他們興喜若狂。木天寮為兩個愛貓人─小毛(MAO Wu) & 瑪麗金(Mary Chin)所組成的互動 x 科技 x 藝術 x 設計創作團隊,在這數位化時代很難用文字去界定一個跨領域結合的創作框架。

木天寮的創作以跨領域結合為號召,曾經與影像記錄工作者、表演藝術工作者、編曲家、音樂演奏者合作,除了互動設計為兩人的共通才能之外,瑪麗金擅長多媒體設計、造型設計;小毛擅長程式撰寫、機電整合。代表作品包括:2013年兒童藝術節剝皮寮展出的「水母殖民計畫」、2013年有為空間展出的「海洋衍生法則」、2012年天使生活館展出的「十貓」等。木天寮創作的背後是藉由知識所建構的世界,透過藝術家的感性與藝術手法來呈現;但從另外一方面來看,木天寮是透過互動藝術找尋烏托邦的存在,企圖讓生活更美好、讓世界充滿歡笑。

作者簡介
黃雅信Yahsin Huang
畢業於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喜愛閱讀寫作、求知、接觸新鮮的人事物、分享生活的愉悅與感動。關注科技趨勢、數位藝術及文化等議題,以「記錄夢想的故事」為使命。文章散見科技網路媒體、科技生活雜誌、Make國際中文版雜誌、Event活動平台雜誌。現為中英文字工作者。

原文首刊登於2014年10月份科技生活雜誌No. 163,雜誌零售通路目前只有在新竹市的文昌書局(光華街93–1號B1),近光華國中。

關於科技生活雜誌(唯一發行全國科技社群優質雜誌):科技生活雜誌創刊於2000年,是新竹、台中以及台南三座國家級科學園區,唯一指定全園區各廠辦佈達之社群雜誌,每月精準策劃高科技社群所關心的話題,深度提供其科技、人文、生活、消費等上班及下班後所需的精神食糧。

--

--

No responses yet